“展览的展览”国际摄影作品展在天津智慧山艺术中心开幕

  9月13日,由天津智慧山艺术中心主办的“展览的展览”国际摄影作品展在智慧山艺术中心·一号展厅开幕。展览汇集了贝特朗·加丹纳、高岩、木格、敖国兴、邵文欢、朱锋、尼古拉斯·哈维特、司马源八位艺术家的近50件作品,以展览的方式探讨关于展览本身的诸多问题,呈现了艺术家的当代摄影艺术观念。

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摄协副主席李锦河,天津市摄协秘书长包静,天津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著名摄影师于全兴,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摄影家李维立,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摄影艺术系讲师高岩,纪录片导演、著名艺术理论家袁园,艺术学博士、批评家、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讲师郝青松,诗人、文化学者任知、王冠,南开允公集团总裁、智慧山负责人张伟力,本次展览策展人、著名理论家藏策等出席了展览开幕活动。展览开幕仪式由智慧山艺术中心赵舶婷主持。

“展览的展览”由著名文艺理论家及策展人藏策策划,探讨了关于艺术家、策展人与美术馆(包括资本运作)之间权力关系的学术议题。展览特别邀请了法国实验影像的代表性艺术家贝特朗·加丹纳,他这些作品为观众带来新的艺术理念。藏策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展览的展览”——关于展览本身的展览,是元影像(影像的影像)理论对于展览本身的学术思考。质言之,也就是关于艺术家、策展人与美术馆(包括资本运作)之间权力关系的学术议题。

艺术家以艺术作品来表达具有独特性的个人化的内心感受,其艺术语言是与他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密切相关的,因而是高度个人化的,不可被公共认知所替代的。艺术家的个人作品,虽然也有一个精神性的议题及标示性的主题,但却不可简化为某种可言说式的“观点”。而策展人则又往往是从自身理念出发的,力求将艺术家的作品纳入自己的理念之下,从而把自己塑造成“超级艺术家”。美术馆则是一种艺术机构,代表着一种体制性的权力与游戏规则。艺术家、策展人与美术馆之间,其实是一种充满着各种张力的合作关系。

英文的curator出自拉丁文的curare,意为“照顾, 照看”。策展人最初“照顾”的对象是博物馆文物,发展到现当代后,一部分照看的对象从文物转变为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成为了现在普遍意义上的策展人。总之,一直以来策展人面对都是艺术品,而非艺术家。当策展人把艺术当成了某种“主义”的工具,沉迷于社会、道德等艺术之外的话题时,就会将艺术置入一种既定的程序,反过来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再编码,直至左右着艺术家。

本次“展览的展览”正是要以展览的方式来探讨关于展览本身的诸多问题,所以这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展览,让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表达呈现,而非以口号式的策展主题绑架他们。

开幕仪式后,还举行了题为“摄影——再现的解构与当代性转化”研讨会。研讨会由策展人藏策主持。纪录片导演、著名艺术理论家袁园,诗人、文化学者任知,艺术学博士、批评家、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讲师郝青松,诗人、文化学者王冠等与会嘉宾先后发言,就当代摄影发展的道路、当代摄影艺术观念等议题展开讨论。社会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人们意识观念的变化,艺术表达方式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状态,特别是在当代摄影领域表现的最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造就当代摄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脱离了传统客观记录的本质属性,形成新的摄影表现方式,摄影的表现内容也彰显出个性化特征。进而,艺术得到了全新的理解,而态度就是决定这一切的形式。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9月27日。(刘俊苍)

 


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摄协副主席李锦河致辞。

 


天津市摄协秘书长包静致辞。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讲师郝青松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著名理论家藏策致辞。

 


南开允公集团总裁、智慧山负责人张伟力宣布展览开幕。

 


展览开幕仪式由智慧山艺术中心赵舶婷主持。

 


“展览的展览”国际摄影作品展在天津智慧山艺术中心开幕。

 


藏策、李维立、袁园在展览现场观看作品。

 


藏策在展览现场介绍作品。

 


藏策在展览现场介绍作品。

 


藏策在展览现场介绍作品。

 


藏策在展览现场介绍作品。

 


藏策在展览现场介绍作品。

 


李锦河、包静、袁园在展览现场观看作品。

 


袁园在展览现场介绍作品。

 


袁园在展览现场介绍作品。

 


袁园在展览现场介绍作品。

 


袁园在展览现场介绍作品。

 


高岩在展览现场介绍作品。

 


藏策、李维立、高岩、袁园、任知在展览现场交谈。

 


李锦河在展览现场讲解作品。

 


李锦河与摄影爱好者在展览现场。

 


藏策、李维立在展览现场。

 


李维立、于全兴在展览现场。

 


“摄影——再现的解构与当代性转化”研讨会现场。

 


“摄影——再现的解构与当代性转化”研讨会现场。

 


“摄影——再现的解构与当代性转化”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由策展人藏策主持。

 


纪录片导演、著名艺术理论家袁园在研讨会上发言。

 


诗人、文化学者任知在研讨会上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讲师郝青松在研讨会上发言。

 


诗人、文化学者王冠在研讨会上发言。

 


“展览的展览”国际摄影作品展现场。

 


“展览的展览”国际摄影作品展现场。

 


“展览的展览”国际摄影作品展现场。

 


“展览的展览”国际摄影作品展现场。

 


“展览的展览”国际摄影作品展现场。

 


“展览的展览”国际摄影作品展现场。

 


“展览的展览”国际摄影作品展现场。

 


“展览的展览”国际摄影作品展现场。

 


“展览的展览”国际摄影作品展现场。

 


“展览的展览”国际摄影作品展现场。

 


“展览的展览”国际摄影作品展海报

 

参展艺术家及部分展品介绍

 


摄影师摄影师/贝特朗·加丹纳,蜗牛

 

贝特朗·加丹纳,造型艺术家、视频创作家和摄影师,生活、工作在法国鲁贝市。他从70年代末开始参与实验电影的拍摄工作,由此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1983年起,他开始幻灯片创作,探索大自然中的各类事物(动物、植物、矿物等等)。贝特朗·加丹纳的艺术采用打破常规的方式,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引导观众思考时间的经验、存在的短暂、事物的衰老、图像的显现与消失等等主题。他还会根据展览地点和公众空间的特点,运用视频投影的方法,创造虚拟影响,将地点打造成奇特的夜间影像剧场。

我叫醒蜗牛,把它放在铺好黑色天鹅绒布的桌子中间。蜗牛从躯壳中探出头来,开始向阴影下的墙面挪动,划出它的足迹。我转动桌子,让它朝向阳光下的那堵墙。但蜗牛不喜欢被墙面折射回来的阳光,转了一个弯,又开始向阴影下的墙挪动。于是,蜗牛在身后留下一条湿漉漉的痕迹,在黑布上形成了一幅字母书法。在猜出这位动物智者写的什么字母以后,我爬上凳子,自上而下地拍摄我的照片。黑色背景下潮湿的痕迹像镜子一样反射着阳光,从中可以看到蓝色的天空。于是,蜗牛绘制的字母很自然地有了颜色,也成为一种图画式的书写。

 


摄影师/高岩,红岩山庄

 

高岩,1980年出生于河北省,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系。2008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院第三阶段后文凭(Post-diplome)。摄影作品先后展览于巴黎大区摄影中心,里昂当代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重庆器空间,西安美术馆,广岛当代文化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

面对全球化的节奏与消费主义文化浪潮的扑面而来,当地人群的生活方式是否受到影响? 现代文明的侵入给自然生态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他们的传统文明与当代生活、信仰与娱乐、消费与劳作,这一切都在无尽的变化与喧嚣中沉寂。

 


摄影师/木格,村子里的饮水池

 

木格(1979年出生于重庆,现居住在成都),木格堂创始人,木格的作品得到广泛展出,包括纽约 Katonah艺术博物馆,德国波恩当代艺术基金会.英国QUAD艺术中心.澳大利亚莫纳什艺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上海摄影中心以及纽约Anastasia画廊等。

我所感兴趣的那些行走之间看到的日常,是一个又一个新鲜且陈旧的城镇与乡村,而我记录的影像,是一种纯粹且含蓄的“肖像”, 与这片充满历史和记忆的土地上的裂缝与矛盾共存。中国的乡村与城市经常像两个不同的世界,但这两个世界其实彼此联系,流动性很强。对于很多当代人而言,融入这片土地的过程中却发现始终有一段距离,它就像一道无形的墙,但同时也是一面镜子,让赶路的人看清脚下的路。

 


摄影师/敖国兴,无名者

 

敖国兴,2002年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硕士毕业,研究方向:摄影材料语言新表现研究;2006年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摄影系,2010年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现上海美术学院 摄影工作室主任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我所试图建构的图景,并非历史或现实的呈现,而是抽离环境的在场性。这不再是现实支撑的表象,而是去背景化的叠置状态的表象。 失去方向的时间蔓延流淌,那些在绝望中赤裸的无意识个体挟持着微不足道的光慢慢凝固。

 


摄影师/邵文欢,浮玉No.1

 

邵文欢,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2002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研究生,期间赴法国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研修。

这种虚拟的合成影像在根源上和“写生”是相反的,但是摄影本身具有写生一般的再现性,更进一步突出了这种反逻辑式的矛盾。这个系列的作品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但是又和现实、和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亲近的感觉被眼前的一泓秋水隔开,山石变成了一座孤岛,似乎暗示着当下我们和传统文化既亲近又疏离的尴尬境遇。这个孤岛是艺术家的精神乐园,也可能是他很难抵达的理想世界。既远又近的传统和现在,抒情又残酷,且充满了温柔的距离感。如梦似境,一切仿佛从未发生。

 


摄影师/朱锋,镜子

 

朱锋,1974年出生于上海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 ,现居上海。

《镜子》系列作品是关于光本身的照片。是用扫描仪直接扫描镜子实物,通过变换镜子和扫描仪的角度,获得不同的反光,得到不同色彩的影像。但究其本质,镜子里空无一物 。

 


摄影师/尼古拉斯·哈维特,视角

 

尼古拉斯·哈维特(Nicolas Havette),出生于1980年,法国艺术家兼策展人,自2017年夏季以来,与当地人一起合作开展的FORTUNES项目启动,并在台北市(Tw)、台南市(Tw),里斯本(Pt)、阿尔勒(Fr)、巴黎(Fr)、彼得拉桑塔 (Pietrasanta)(It)和郑州市(Ch)等地进行展出。

它创造了一种具有新视角的视觉语言,以简单的方式表达了物理体验和公共场所意识。这对参与者和访客来说都是一次有意义的体验。我们习惯用基于单一景象和眼睛系统的透视方式来表示世界(欧几里得与波斯透视、电影、摄影),但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以协作和全球项目为主导,艺术家必须思考如何重新调整我们的方式,以给出符合全球化实际的形式。FORTUNES 尝试将时间与基于人类经历和空间心理表征的新表现联系起来。

 


艺术家/司马源,两清了

 

司马源,南京大学生物学士,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设计管理硕士,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展览现场,你将看到艺术家所书写的它们(上排的布面马克笔绘画)和所朗诵的它们(下排的频谱分析图像)。布面马克笔绘画部分:将一首诗中出现的所有汉字,按顺序交叠书写在画布上。每幅画都呈现出一首不同的诗,因此您可以在瞬间看到一首诗中的所有文字内容,但又仿佛什么也看不见。诗歌文本中的线性时间结构,在转化为绘画的过程中被压缩和改变,而绘画和书写的边界也由此被抹去。朗诵录下它们,将声音转化为频谱分析图像。

相关产品

评论